《刑法学讲义》
关于死刑
任素汐案犯人的刑满释放,令大家心头升起一股愤怒,果然人们都希望他能被执行死刑,包括我在内。人们对于刑罚的理解,大概认为最痛苦、最高级别的惩罚是死刑,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。
意大利在1786年就废除了死刑,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废除死刑的国家已经屡见不鲜了,为什么?
于此,贝卡利亚对此有如下解释:“死刑没有效果,毫无意义。按理来说,死刑是为了威吓民众,预防犯罪,杀鸡给猴看,杀一儆百。
但是,死刑起不了这种作用,根本无法预防犯罪。能够对人心产生作用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,而是刑罚的延续性,最容易触动人们感觉的不是一种强烈但暂时的运动,而是反复且长久的印象。
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,它看起来很残酷,但执行时间很短,头一下被砍断,“表演”也就随之结束。
死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很快就被淡忘。如果真的要用死刑来显示法律的力量,那就得月月杀天天斩。
这就陷入了悖论,本来死刑是为了预防犯罪,杀一儆百。
但现在为了保证死刑有足够的威慑力,还得确保经常有犯罪分子被斩。
所以,贝卡利亚认为,终身苦役的效果要比死刑好得多,终身苦役给老百姓提供一种长期现实的警戒作用,但是用死刑作为警戒需要一次次新的犯罪。
通俗来讲,终身苦役的警戒作用是可以重复利用的,但死刑则是一次性的。
同时,终身苦役更令人望而生畏,能够更有效地预防犯罪,人们往往能够承受极端而短暂的痛苦,但却很难忍受长期持续的煎熬。
死刑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,反而可能产生反作用。
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人的怜悯,使得死刑的威吓作用大打折扣。 国家公开执行死刑,本想唤醒民众对法律的敬畏,预防犯罪。
但人的天性同情弱者,刑场上,国家非常强势,受刑人非常弱小,两者力量对比悬殊。
人们会产生一种愤愤不平的怜悯感,违背了国家适用死刑的初衷。 所以,贝卡利亚说,在很多人看来,死刑就相当于一场表演,刑场与其说是为罪犯开设的,不如说是为观众开设的,如果观众心中的怜悯心超过了其他情感,那么这个表演就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最后更为可怕的是,死刑可能会让人们越来越残忍,以暴易暴容易导致暴行的恶性循环。
死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残暴的榜样,会毒化人们的心灵。
法律禁止谋杀,但自己却在公开地谋杀,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,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。
死刑可能摧毁人们千百年培养的温和良善的性格,激发人性深处残暴的成分。
死刑告诉人们,只要有正当理由,杀人就是被允许的。用法律来作为施加暴力的借口,法律公正性也就会彻底丧失。
当残暴的精神操纵了法律,法律就会成为教唆人们实施更加残暴行为的教官。”
对死刑存在的的意义有所改观。
关于瘟疫
“瘟疫在人类历史此起彼伏,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制服瘟疫。
瘟疫打断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安排,但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,异常也许就是常态。
瘟疫让人恐惧,但人类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。”
鬼蜮自在人心。
210430
换了三个地方终于看完了,从4月看到6月,终于看完了。
好像变得理性了那么一丢丢,因为确实记不太住里面的太过于专业的内容,像是各种罪名的区别、来历的详细等等,真的记不住。
但好像变得理性了一点点,一点点。
210606
后记:这个引用的长文为什么不会自动换行,好奇怪······